团学工作

团学生活
位置: 学院首页 > 团学工作 > 团学生活 > 正文

化工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

作者:   时间:2022-05-11   点击数:

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于5月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。

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组织党员、团员团干部等青年师生收听收看活动直播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学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,更加坚定了师生们听党话、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,激发了青年奋斗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动力。

青年教师发言:

化工学院团委书记余宗钟老师表示:“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,我被广大团员青年在民族独立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斗历程所鼓舞。作为在高校工作的团干,要始终听党话,跟党走,牢记习总书记的期望,担当尽责,引导化工学院团员青年厚植家国情怀,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练就本领,在新时代成为乡村振兴、科技强国等领域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。”

辅导员陈开池老师认为:“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,鼓舞人心,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方向。做青年友,不做青年‘官’,深入青年身边,才能发现青年所想、所急,真心实意服务青年成长,凝聚广大青年力量,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。”

辅导员沈思莹老师说: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方向,鼓舞人心。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,我们深感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我们要胸怀‘国之大者’,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坚守‘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’,坚定‘四个自信’。同时,我们还要深入学生一线,在辅导员岗位上用心用爱用情,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坚定不移听党话、跟党走,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,发扬青年榜样作用,贡献自己青春力量!”

青年学生发言:

化工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李仁赫: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,在听完习总书记的讲话,我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感到光荣,我也不曾忘记作为一名华夏青年的使命与担当。子曰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。”我们欣逢盛世,更应知道重任在肩,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。作为学院团委学生骨干的一员,我更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,起到带头作用,沉淀自身的能力,把梦想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。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进步则国进步。我们作为共青团薪火的赓续者,我们更应该心怀崇高理想,不坠青云之志,怀着一颗赤子之心,书写新的奋斗故事。

化工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汪嘉琛:回顾了百年前的历史,更使我感到青春力量的重要性,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,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每个时代都有无数团员青年为中国革命、祖国建设贡献了青春。作为一名学生团干,应当永葆共青团坚定不移跟党走、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初心使命,不负党、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,始终与党同心、跟党奋斗,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迈进。

2018级本科生欧福琼:百年前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人,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毅然走出象牙塔,为家为国为人民奔走呼告、英勇抗争,他们是历史的缔造者、推动者,当代青年亦有新的历史篇章要勾描。今日中国的欣欣向荣是好几代人用青春前赴后继、以热血滴滴攒聚换来的。作为当代青年,我们不仅要饮水思源,感怀先驱者的奉献与奋斗;还要活水生机,守护和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;更要引水丰渠,在这一代的长征路上胸怀家国,奋勇当先,以青春之我,兴中华之未来,如此方能不负党和人民,方能无愧于时代,无愧于中国青年这个身份。

2020级本科生欧阳承思:1922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⽴。100年栉风沐⾬,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⾛,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⼴⼤青年前赴后继、勇当先锋,书写了中国青年的华章。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青年⼀代的理想信念、精神状态、综合素质,是⼀个国家发展活⼒的重要体现,也是⼀个国家核⼼竞争⼒的重要因素。作为共青团的一员,我们要不忘初⼼、继续前进,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,承载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。

2020级本科生丁志成: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”100年来,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,团结带领一代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,成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忠诚后备军。由此,我深切的感受到:青年是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,也是改革发展的生力军、创新创造的突击队。不负时代、不负韶华,筑梦中国!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,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寄语,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,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不负时代,不负韶华,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。坚定理想信念、树立远大抱负、谱写活力青春!

地 址: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:361021 电 话:0592-6162300
版权所有 1996-2009 华侨大学   闽ICP备11002060号-4    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